配资门开户官网
7月17日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
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华南分区赛
(以下简称“大赛”)
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举行
活动现场
作为集成电路领域
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赛事
来自全国各地超50所高校
448支队伍的1300余名师生
参与了华南分赛区赛事
开展现场同台竞技
比赛现场
经过激烈角逐
大赛共评审出97项一等奖
153项二等奖和198项三等奖
同时特别评选出10项最佳海报奖
诞生的97支晋级队伍
将代表华南赛区参加全国赛决赛
赛事介绍
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于2017年首次举办,自2019年起连续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数量数百家,累计为行业输送高端人才超6.4万人,成为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孵化器”和“技术风向标\"。
本次大赛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将行业发展需求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工程素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九届集创赛共吸引7400余支团队参赛,覆盖全国517所院校,参赛学生总数达21000人,指导老师4400余人,基本覆盖全国开设集成电路专业相关院校,其中C9院校和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覆盖率达100%,985院校覆盖率达90%。
华南理工大学代表队
在本次大赛中表现突出
荣获一等奖17项
(其中1项在华中赛区获得)
二等奖11项、三等奖9项
晋级全国赛队伍数量
在赛区参赛高校中并列第一
华南理工大学代表队赛后合影
大赛以解决集成电路产业
“卡脖子”问题为目标
赛题覆盖芯片设计、芯片应用、
半导体产业链、创新创业成果四类
分为11个赛道、25个杯赛
均由知名企业命题并提供技术指导
参赛选手以现场答辩+现场演示的形式
充分展示队伍研究成果
华南理工代表队师生
获得一等奖的17项作品
来自于11个不同的杯赛
他们不仅突破了传统集成电路设计的技术瓶颈
更直接回应了产业界
对高性能、低功耗芯片的迫切需求
那么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
这些一等奖的作品
会聚焦哪些重难点问题吧!
IEEE杯
01
赛题:高速串行接口接收机模拟前端
赛题背景
IEEE杯所属赛道为芯片设计方向——射频与高速电路芯片设计。
在智能汽车、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产生了大量数据交互需求,人们对数据传输的带宽和能效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高速串行接口电路是一种专用于高效的传输数据的电路,其应用广泛,能够实现芯片间通讯和板间通讯。高速串行接口发射机发射串行数据,经过有线信道传输,由接收机接收数据并将数据恢复出来。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衡芯矩阵
队伍成员:曾秋雯、孙燚、鲁毅轩
指导老师:丰光银
2
对手不队
队伍成员:吴子韵、梁朝森、何笃杰
指导老师:丰光银
3
果壹
队伍成员:黄庆杰、田源、宋雨霏
指导老师:秦培、薛泉
北方华创杯
02
赛题:基于JIT精益生产的半导体设备调度系统
赛题背景
北方华创杯所属赛道为半导体产业链方向——半导体制造设备赛道。
半导体设备作为半导体芯片加工厂的微小单元,承担了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多个重要环节。半导体设备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芯片加工厂的效益,而高效稳定的调度系统是保证最优产能的前提。由于设备内的加工存在诸多步骤和约束,从而导致了设备调度系统的设计十分复杂,与此同时,由于设备内对晶圆的调度要求实时进行,因此对系统的计算速度有着较高要求。
\"Just In Time\"(JIT)是一种革命性的生产管理理念,最初由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实践,旨在通过精确匹配生产与客户需求,实现零库存和消除浪费,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JIT的核心是拉动式生产,即根据实际需求启动生产流程,而非基于预测或批量生产。
这种方法显著减少了库存积压、等待时间和过度生产等问题,使得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JIT不仅对丰田自身的生产效率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全球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精益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基石。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喵喵教
队伍成员:付杰、林建华、廖博文
指导老师:李斌、吴朝晖
2
海底小纵009
队伍成员:谢楚楚、刘洋
指导老师:朱继忠
国家集创中心杯
03
赛题:定制化智能传感器芯片应用设计
赛题背景
国家集创中心杯所属赛道为芯片设计方向——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赛道。
随着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各类高性能智能传感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智能传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数字化模拟前端电路、微处理器、通讯模块及软件算法等组成,具备自学习和自诊断的能力,因此被视为未来智能系统中的关键组件。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要抓紧时间对不队
队伍成员:邓哲、陈震宇、杨享旻
指导老师:陈志坚
2
CCB
队伍成员:吴杰龙
指导老师:吴朝晖、李志坚
华大九天杯
04
赛题:带AGC功能的VGA设计
华大九天杯所属赛道为芯片设计方向——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赛道。
VGA(Variable Gain Amplifier,可变增益放大器)可以实现对不同幅度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在无线信号收发机的模拟前端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类视频信号、消费类电子IC、图像通信等电子产品中均有广泛应用。
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是可以使放大电路的增益自动地随信号强度而调整的自动控制方法,实现这种功能的电路简称AGC电路。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大橘已定队
队伍成员:赵柏宇、刘晨圳、叶文域
指导老师:吴朝晖、李斌
2
加减乘队
队伍成员:傅东琦、郑俊泓、陈英柯
指导老师:秦培、薛泉
加特兰杯
05
赛题:毫米波雷达目标检测方案及实现
赛题背景
加特兰杯所属赛道为芯片设计方向——数字电路设计赛道。
毫米波雷达在智能驾驶中作为核心传感器部件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全场景工作等特点,其中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及实时性是毫米波雷达的关键性能指标,决定了毫米波雷达的产品竞争力。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Hydra2025
队伍成员:严大粟、许志鸿、林扬航
指导老师:易翔、秦培
2
HZC
队伍成员:黄嘉轩、朱浩然、成靖宇
指导老师:杨俊
Robei杯
06
赛题:基于Robei EDA工具的IP设计
赛题背景
Robei杯所属赛道为芯片设计方向——数字电路设计赛道。
集成电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家电、机器人、移动通信、汽车、物联网等领域都需要芯片进行系统地控制。传统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家电、机器人、汽车电子等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这些领域大多基于进口的微控制器,可能存在一些信息泄露的险。国内很多芯片设计公司都是基于现成的IP进行开发设计,IP本身也可能存在着木马和漏洞。
因此,本赛题要求基于国产Robei EDA工具,从架构原码开始设计,打造安全可控的数字IP,并基于该IP进行评分。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智联芯光队
队伍成员:张笑羽、夏浩元、张瀚文
指导老师:李斌
叩持杯
07
赛题:基于USB 2.0协议的数据链路层模块设计
赛题背景
叩持杯所属赛道为芯片设计方向——数字电路设计赛道。
USB协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标准,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速率、电缆规格以及如何连接和通信,不仅提供了高效的数据传输机制,还通过其灵活的设备架构支持多种类型的外设接入计算机系统。
本赛题的设计则基于USB 2.0协议设计数据链路层模块。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飞毛腿
队伍成员:王宇飞、苏钰凯、毛磊鑫
指导老师:贺小勇、赵明剑
芯海杯
08
赛题:旋转变压器励磁电流控制系统
赛题介绍
芯海杯所属赛道为芯片设计方向——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赛道。
设计一款芯片(Figure1-1蓝色框部分)可以生成正弦脉冲宽度调制波(单极性、双极性皆可),驱动H桥,进而在旋转变压器励磁线圈(抽象成RL负载,R=10ohm, L=100uH)中产生正弦波励磁电流。
H桥低侧Shunt电阻标识
(为20mohm):
将电流信号(0~1A)转换成电压信号(0~20mV),通过ADC采集,以实现控制励磁电流峰值。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集创靓仔队
队伍成员:陈璟鑫、雷桥明、黄玺铭
指导老师:吴朝晖、李斌
中科芯杯
09
赛题:多精度张量计算单元设计
赛题背景
中科芯杯所属赛道为芯片设计方向——数字电路设计赛道。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神经网络模型复杂性的不断提升,对计算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人工智能中的许多计算任务,如矩阵乘法、卷积运算和反向传播等,涉及高维数据(张量)的频繁处理。随着模型规模和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传统的通用处理器硬件计算效率和能效逐渐面临瓶颈,这种挑战在大规模数据中心或云计算环境中尤为突出,如何在保持高吞吐量的同时降低能耗,成为深度学习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张量计算加速器应运而生,作为一种专为深度学习任务设计的硬件加速器,旨在优化大规模矩阵运算和高维张量运算,通过硬件级别的优化提升计算效率和能效。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WhatCanIC]
队伍成员:张汪洋、石珂鸣、耿达
指导老师:邹毅、杨斯媚
紫光同创杯
10
赛题:基于紫光同创FPGA的创新应用系统
赛题背景
紫光同创杯所属赛道芯片应用方向——FPGA应用开发赛道。
FPGA广泛应用在通信、工业控制、音视频等多个领域,基于FPGA能实现多种功能,如:通信协议的编解码、实时的采集与控制、音视频数字信号处理等。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会赢吗会的
队伍成员:陈国豪、阮春尧、彭炫
指导老师:唐杰、姚恩义
信诺达杯
11
赛题:数模混合芯片测试
赛题背景
信诺达杯所属赛道为半导体产业链方向——半导体测试与验证赛道。
基于ATE测试程序开发的项目式学习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第九届将以数模混合器件UC2625为赛题,此芯片属于驱动芯片。旨在加强学生数电、模电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对标工程中IC测试工程师岗位技能。
获奖队伍名称及信息
1
看不懂datasheet队
队伍成员:乔羽、秦梓杰、周子桐
指导老师:丰光银
从实验室到赛场
华南理工大学代表队
在赛事中持续不断创下佳绩
以“硬核”实力诠释了
新时代工科青年的创新担当
充分展现了学校在集成电路领域
深厚的底蕴和人才培养实力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获奖队伍成员
分享他们的心声和收获吧!
获奖学生 乔 羽
在本次比赛中,我们队伍通过设计C++程序、图形文件以及外围硬件电路,完成了对高性能BLDC电机控制芯片的闭环速度控制、软启动等全功能、各电气参数的测试。这一过程极大锻炼了我们在高压环境下的沟通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大家取长补短,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整个赛程中,离不开我们的指导老师丰光银老师对我们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理论、课程设计和比赛实践中的指导和支持,以及学院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比赛让我们对晶体管级电路和板级电路的知识学习实现相辅相成,也希望未来可以继续在集成电路领域探索求知。
获奖学生 严大粟
我们队伍按照赛题要求,完整实现了覆盖软件算法、前端设计到后端物理实现的雷达目标检测算法加速芯片全流程开发。三位队友紧密合作,分别负责系统架构设计并负责核心RTL实现、算法设计与调优、前端验证与后端实现的工作。
此次比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全流程芯片设计的实践机会,加深了大家对算法—硬件协同优化及后端设计的理解。取得优秀成果离不开团队三人全力以赴的合作。
同时,还要特别感谢易翔与秦培两位指导老师,以及微电子学院提供的服务器资源支持。我们将再接再厉,力争在全国总决赛中再创佳绩!
获奖学生 付 杰
我们参加的赛题是北方华创杯,杯赛要求设计调度算法,求解最优调度方案并在半导体实际加工场景中,设计算法自适应调优方案。
备赛过程中,团队成员左右开弓,一边分析赛题对复杂的设备系统进行建模,一边查阅文献尝试可行性的方法。完成初步建模与确定可行方案后,我们对模型添加赛题诸多限制,以及对调度结果的测试分析,最终顺利提交了参赛作品。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首次了解生产调度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切实理解企业面临问题,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完成本次赛题。
感谢学校提供的设备与平台,以及老师们给予的充分指导。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
指导教师 李 斌
集成电路领域的创新突破必须扎根于\"真刀真枪\"的实践,必须要练好“硬”功夫。我始终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实际工程项目,在实践中将所学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在解决实际、复杂问题中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学校、学院近年来也不断加强对学生参赛的支持,如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工程导论课激发学生的硬件兴趣、鼓励导师加强技术指导、每学年定期召开参赛动员会、扩建本科生实验室、多渠道筹措竞赛专项经费等,为师生营造更加开放、活跃的竞赛氛围。
指导教师 丰光银
作为微电子学院青年教师,我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秉持\"赛教融合、以赛促学\"的理念,致力于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课程设计+赛教融合\"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在芯片设计、系统集成等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看到学生们从理论到创新的突破,从个体到团队的蜕变,深感教育者的责任与荣光。
未来将持续深化\"赛教融合\"教学改革,联合龙头企业共建特色课程,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案。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在资源保障、政策支持、校企联动等方面给予的全方位支撑,让我们在培育集成电路人才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指导教师 吴朝晖
我始终认为,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平台。集创赛是国家级高水平赛事,不仅考验学生的技术能力,更注重产业应用与创业思维的结合。
赛事指导过程中,我认为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查阅IEEE论文、专利文档,培养技术调研能力。组织模拟答辩,针对评委可能的提问进行“压力测试”,提升应变能力。指导竞赛,也可以跟踪行业前沿技术,反哺课堂教学内容更新。
未来我将继续以“点燃学生创新火花,服务国家芯需求”为目标,与团队共同成长,为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生力军贡献力量!
人才对接会现场
大赛举办期间
同步举办了人才对接展和企业宣讲会
10余家业内知名企业参加
现场气氛热烈
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赛况
大赛还得到
中国教育在线、广东珠江新闻、
信息时报、广东科技报和羊城晚报等媒体的
热切关注和广泛报道
本届大赛的成功举办
不仅为华南地区高校学子
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也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据介绍
华南理工大学被誉为
“工程师的摇篮”
早在20世纪50年代
就成为了全国首批
建立半导体专业的十所工科院校之一
近年来
学校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布局建设了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等10个新工科学院
致力于为广东打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
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微电子学院 / 集成电路学院介绍
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于2018年成立,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批建设学院,也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学院汇聚了一支年轻化、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学及科研团队,多名人才来自Intel、Apple、MIT等国际集成电路顶级企业和高校,教学科研团队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2人、IEEE Fellow 3人、海外高层次人才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广州市高层次人才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还有16位来自工业界的兼职/客座教授。
学院师资团队
学院学生培养效果显著。近三年,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08篇(如:IEDM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SSCC国际固态电路会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2项;学生在各类重大学科竞赛获国际级奖项18项,国家级奖项102项,省部级奖项131项(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赛产业赛道金奖、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EDA精英挑战赛“菁英杯”奖)。2024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超72%,研究生就业率100%。
学校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致力于建设成为
培养新工科领军人才的高地
大赛全体合影
华南理工大学
历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
各类实践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
构筑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也将通过本次赛事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
加大产业型人才培养力度
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贡献“华工智慧”“华工力量”
为“中国芯”崛起注入创新动能!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制图:方婉霓
微信编辑:黄明华 姚浩
初审:冀早早
复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旺鼎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